欢迎光临bet365亚洲网址!
?
bet365亚洲网址
?
本站简介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救助要闻
政策法规
媒体报道
经验交流
?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子站 > bet365亚洲网址 > 媒体报道
民政部致力救助管理转型升级 ——救助管理工作十年总结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5-10-29 字号:[ ]

  救助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关爱型救助管理制度实施十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立足自身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造性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救助设施逐渐改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机构管理日益规范,服务功能广泛拓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先后建立了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危重病人和精神病人救治、街面救助管理机制、严寒恶劣天气应急救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构编制和设施建设、救助资金管理使用等制度,明确了工作措施、部门职责和协作方式。争取中央财政安排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建立了稳定的救助经费保障机制。

  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牵头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省(区、市)基本建立了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或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救助设施逐渐改善。2004年以来,各地积极争取资金新建和改扩建救助管理机构,全国共有救助管理机构2031个,其中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61个,90%以上地级城市和40%以上的县(市)都有设施独立、功能完善的救助管理机构。

  机构管理日益规范。各地救助管理机构按照民政部统一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规范化建设,在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服务方式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并广泛运用覆盖全国的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业务工作,救助管理机构稳步迈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并开展等级机构创建申报工作,涌现出一批符合国家等级规定、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救助管理机构。

  救助方式不断创新。各地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爱型救助管理制度政策要求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切实有效的主动救助、分类救助形式,有效提高了救助服务水平。郑州市探索创造出了以全天候救助中心、街头流动救助、类家庭、家庭寄养、救助小学、职业技能培训等为主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新方式。各地还通过开放日、主题宣传、开辟专栏等形式展示了服务成果,扩大了救助管理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盘锦、南京等地积极探索源头预防,通过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开展遭受家庭暴力侵害、事实上无人照料及其他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

  社会力量参与形式多样。各地积极鼓励引导和培育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临时安置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现了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上海浦东新区首创引入慈善救助服务社参与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新方式,北京、大连、苏州等地积极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办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和民办养老机构等社会力量协助做好特殊受助人员临时安置供养和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工作,有效缓解了工作力量和资源不足的问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拓宽了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参与面,提高了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度,为救助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思路。

  服务功能广泛延伸拓展。各救助管理机构在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服务功能,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拐卖妇女儿童救助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庇护、非法用工受害者救助等专项工作。

  明确工作思路 力推转型升级

  针对救助管理工作在法规政策、目标定位、体制机构、规范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确定救助管理工作总体思路,致力救助管理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型升级。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政工作的基本定位,今后一个时期救助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第十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救助管理制度在维护特殊困难流动人口基本生存权益方面的兜底保障作用,在提供和强化基本社会服务进程中的社会保护作用,以救助管理制度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工作机制长效化、救助管理体系化、机构管理规范化、救助服务专业化、救助途径多样化为手段,推动救助管理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型升级。

  实施上述工作思路,必须明确并坚持以下发展方向:

  健全救助管理工作长效机制。随着经济社会急速转型和流浪乞讨现象发展变化,仅由救助管理机构独自承担救助任务已不符合现实工作需要。各地要改变主动救助等于救助管理机构上街劝导救助、主动救助等于民政部门一家独自救助的被动局面,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机制作用,着力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责任,推进救助服务网络城乡一体化,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切实形成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

  强化救助管理规范化建设。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措施、规范服务标准,健全监督内控机制。要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加强干部职工政策法规学习、工作纪律教育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提高运用政策能力和救助成效。

  积极创新救助管理工作方式。各救助管理机构要深刻理解救助管理制度,突出社会救助、强调人文关爱的内涵实质,切实转变救助管理工作理念,充分运用专业化、柔性化服务方法和工作方式开展劝导引导、生活救助、心理疏导、回归安置等工作,使工作方法由“封闭约束”变为“开放柔性”,通过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来实现维护工作对象合法权益与保障工作秩序的有机、和谐统一,增进工作对象对救助管理机构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效承担并履行“临时监护责任”。要按照“分类救助、深度救助、多元服务”工作思路,通过引入专业人才、加强救助服务能力建设或购买专业机构、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展救助管理服务工作,逐步改变物质帮助多心理救助少、简单救助多深度救助少、约束管理多柔性服务少等问题,深化救助服务内涵,丰富救助服务内容,提升救助服务工作成效。

  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广,救助需求多元,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难以实现及时、有效、全面救助的目标,难以满足流浪乞讨人员多元化、专业化的救助服务需求。应该积极动员基层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和公民个人参与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引导、应急救助、专业干预等救助服务,实现与政府救助服务的互动衔接。国务院已经印发《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指导意见》,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也明确了扩大民政事业社会参与的发展方向。各地要支持各类组织、社会机构、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提高救助管理的社会化水平。

  研究推动救助管理制度转型升级。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下,救助管理系统要积极回应政府要求、社会需求和群众期盼,加强救助管理工作发展方向、职责定位、管理运行机制、服务模式和实务操作难题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是加强制度目标定位、救助对象界定、工作运行机制、救助服务形式等方面的研究论证,形成行业共识;二是针对困境未成年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保护的现实,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将救助保护机构拓展到面向社会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推动建立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和干预制度;三是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趋势,以国务院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机制为契机,探索救助管理与救助服务相分离的可行路径,将救助管理机构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服务监管者、政策制定者、督导协调者,推动救助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的变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